哎你发现没?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"新手如何快速涨粉"的教程,可我今天偏要聊点不一样的——走在芜湖的中山路步行街,突然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街边那些搬着小板凳、举着招工牌的大叔大妈,好像比前几年少了一大半?难道说现在真没人"站大街"找活干了?
先别急着下结论。我蹲在星巴克二楼观察了叁天,发现每天上午十点左右,麦当劳门口还是会冒出七八个人,手里攥着"水电维修""搬家拉货"的牌子。不过跟五年前比确实冷清太多,那时候整条街能排成两列"人墙"。
这五年芜湖的变化真不是吹的。镜湖区搞了个"零工驿站",政府弄的官方平台,扫码就能登记工种和报价。去年数据说注册人数破3万,怪不得街边蹲守的人少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有些老师傅就是玩不转智能手机,宁可风吹日晒也要守着老地盘。
我采访过修空调的张师傅,他掏出老年机直摇头:"平台抽成15%,接单还要抢,哪有站街自在。"他手机壳里还夹着2018年的招工广告,那时候价格写得明明白白,现在倒好,平台把价格压得比菜市场砍价还狠。
现在还在坚持站大街的,基本分成叁大流派:1. 老手艺派:通下水道、修门窗的师傅,平均年龄55+2. 灵活派:开着电动叁轮随叫随走的搬家小哥3. 网红派:举个直播架边接活边拍短视频的00后
最绝的是第叁类,上周碰到个小伙子在雨耕山广场直播贴瓷砖,直播间居然有200多人围观。问他为啥不靠直播赚钱,他倒实在:"接活才是正经事,直播就当打广告了。"
这个问题我问了二十多个师傅,答案五花八门。搞装修的老李掏出记账本给我看:3月份街边接活赚了4200,平台接单3200,但去掉平台抽成就剩2720。不过他也抱怨,现在年轻人宁愿多花50块找平台下单,"说是图个售后保障"。
做家政的王阿姨更有意思,她包里装着叁个不同颜色的口罩:"戴红色口罩代表能做照顾老人,蓝色是普通保洁,绿色是能带娃。"这年头,连站街都要搞视觉识别系统了。
说到底就叁个字:不确定。装修师傅老周跟我算过账,平台派单经常要跨区跑,油钱都不够贴。在街头等活虽然看天吃饭,但好歹能挑离家近的活儿。再说那些老客户,都习惯直接到老地方找人,突然转线上反而容易丢客源。
不过要说完全没变化也不对,现在站街党也搞起"装备竞赛"。上周在万达金街看见个大叔,自制了个尝贰顿灯牌,天黑自动亮灯,还能循环播放"专业开锁"的语音广告。旁边卖糖葫芦的都看傻了,说这是要抢他生意。
小编观点:要我说啊,这站大街的行当就像芜湖的小笼汤包,老底子的味道还在,可装包子的蒸笼早就换成不锈钢的了。再过五年可能真见不着街边蹲守的老师傅,但那些叮叮当当的吆喝声,估计会变成直播间里的背景音乐。